
今天是IEEE Digitel 2007的第一天,早上是開幕和兩場kenote speech。第一場由University of Wisconsin-Madison的David W. Shaffer博士上場,講題是:
How computer games help children learn,基本上是他的新書內容簡介,他宣稱內容是以美國兒童和社會環境作為研究,不一定是適合他國的情形,不過他在解釋人類文明的進化時,說明文字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關鍵,同時符號的運用也很重要,在那之後,人類進步的速度加快了。依據認識論(epistemology),人類的學習動機來自價值觀(values)和自我的認知(identity),他也推薦了幾款認識型遊戲(epistemic games),包括Digital Zoo、Urban Science和Science.net,並且稱這些遊戲為"Big Games"。他們具有上下文的內涵(context),使用者玩了這些遊戲會產生內省(reflections),進而學習到所需的技能和知識。
第二場由交通大學的教授
孫春在講述"玩家在線上多人遊戲中學到了什麼?"What and How Do Players Learn in 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Games (MMOGs)?他分析了
魔獸世界的玩家的使用情形,了解他們如何在線上組成團隊,分享經驗和訂定規則。在進化和升級方面,台灣使用者和美國使用者的分部曲線不同,這代表著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企圖心不同。
下午的議程包括paper和keynote,比較特別的是互動時間(interactive section)。總計有兩個攤位,一個是BioWare的
Neverwinter Night遊戲,可以讓使用者依據自訂的劇情設計遊戲的關卡和人物互動的方式,適合教師和研究員;另一個是
擴充實境(Augmented Reality)的應用,由威斯康辛大學研發的
Place-Based Augmented Reality Gaming on Handhelds,使用者透過PDA和GPS,回顧一樁校園示威事件,玩家扮演記者在校園走動,只要到達定點,便會啟動事件,然後玩家使用PDA回答特定問題來了解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。
晚上的poster和用餐的地點一樣,主辦單位選在中央大學校門口的
友竹居, 是一個中國風格建築的庭園餐廳,用餐時還有國樂伴奏,對外國來的學者來說,非常具有特色。

我的Poster在現場貼上去之後的呈現如圖,很多日本來的學者也在列,看了他們的研究成果,非常偏向技術的運用,尤其是RFID的技術,至少有三篇。還好沒人來踢館,倒是有幾位問了我研究的內容和成果。我趁空檔和兩位來自芬蘭的人討論他們所製作的遊戲,不過介面都是芬蘭語,內容是教導哲學的歷史。看不懂內容,但也實際操作了一下,吸引我的卻是他們用的是
ACER的法拉利1000的筆電,台灣還沒正式上市。原本Poster預定在7:30結束,不過用餐的關係,延到8點才結束。